明初第一太子妃 第 73 章

  • 背景色
  • 字号
    默认 特大
  • 宽度
    640宽度 800宽度 默认宽度 1028宽度 1440宽度
  • 滚动
    双击开始/暂停滚屏
  • 帮助
  • 背景色 宽度 字号 滚动

第 73 章

小说:明初第一太子妃 作者:陈与橘
第 72 章← 快捷键 回目录 快捷键→第 74 章

    京师皇宫依玄武湖而建,勋贵诸府顺玄武湖延伸。

    韩国公李善长作为开国功臣之首,其府自然最最靠近皇宫。

    只是,曾经的李府门庭若市,而如今门庭凋敝堪罗雀。

    日暮夕阳斜照,橙黄的光穿过半掩的窗落于书桌,落于桌前须发皆白的老翁。

    老翁瘦弱憔悴似干瘪的果脯,他紧闭着双目,仿佛呼吸都已停止。

    李祺推门进来的那刻,心头猛然一跳,三步并做两步赶忙跑到书桌边,“爹,爹!”

    他想要触碰老父,唤醒老父,却又害怕入手冰凉。

    李善长缓缓睁开眼,眸光有一瞬间的散乱,随即重新聚集。

    他稍稍挺直佝偻的脊背,慈爱的笑意自嘴角蔓延,“祺儿来了。”

    李祺悄悄松了口气,“爹,我来了。”

    李善长点点头,抬了抬手,无声示意他入座,显而易见是要与儿子长谈的意思。

    李祺眉心微微蹙起,如此情景,父亲定又是要说教于他,尤其在他之前东院的樊氏刚刚来过。

    樊氏实在可恨,仗着娴妃,仗着皇子,肆无忌惮挑唆他与爹,还有他娘与爹的关系。

    李善长扫过儿子满脸的愤怒与厌恶,劝道,“祺儿,哪怕为着娴妃,你也要敬重樊氏。”

    只有樊氏在李家过得顺心,李娴才会看顾李家一二。

    李祺拧紧眉峰,父亲要他讨好樊氏,讨好李娴?

    父亲是老糊涂到忘了他两个妻子之间的矛盾与血海深仇?

    更何况,“我是您唯一的儿子,又是临安公主驸马,何须讨好于她!”

    李娴能够一入宫就封妃,舒舒服服锦衣玉食二十余年,皆因她是李家女。

    倘若没有韩国公府作为后盾,就她那蠢笨的脑子,能在后宫挣得一席之地?

    即使诞育皇子,皇帝有二十来位皇子,朱楹排行二十二,皇帝记得他长什么模样么?

    李善长看眼儿子,叹息道,“今时不同往日,我们李家早失圣心,娴妃却有皇子傍身,又有东宫撑腰。”

    说来也真奇了,在闺中时斗得跟乌鸡眼似的两人,在入宫后竟能化干戈为玉帛?

    井水不犯河水也就罢了,可这两孩子居然还能互通有无?

    李善长直摇头,女孩子之间的事,想不明白,实在想不明白。

    李祺闻言,几乎条件反射挑唆道,“李娴明知您与常家少有往来,她竟还讨好于常家女!”

    李善长眸光在一瞬间转冷,“闭嘴!”

    什么常家女,那是太子妃,是未来国母!

    还是后宫有且仅有她一人的国母,岂是他们能挂在嘴边议论的?

    再者,是他与常家少有往来么,分明是常家主动、刻意地与所有人保持距离。

    尤其是皇太孙降生之后,除去姻亲,常家几乎闭门谢客。

    他倒是想跟人家攀攀同为淮西勋贵的交情,可

    人家不在意,不需要呀。

    常家手握必赢的牌,老老实实等着即可,完全没有必要搭理他们这些拖后腿的家伙。

    没错,他李善长大明开国功臣第一人,因着当初的二百金提携了胡惟庸,如今成了个拖后腿的!

    谁能想到,战场凶险都过来了,最后竟要折在朝堂争斗!

    该死的胡惟庸,他脑子里装得都是什么破烂玩意,竟敢招兵买马,意图造反!

    他以为朱重八的皇位是和尚化缘化来的么?

    李善长越想越气,苍老的面颊,暗黄里透着红。

    李祺缩了缩脖子,边觑着老父的怒色,边低声嗫嚅道,“我怎么就没有个太子妃姐姐!”

    瞧瞧人常茂又是去军营,又是得魏国公教导,再瞧瞧人常升想去游历就去游历。

    常家兄弟主打一个随心所欲,可不都是沾了太子妃姐姐的光。

    李善长瞥眼儿子,半晌无语,他还在贬低娴儿。

    娴儿要是有太子妃那本事,光凭“裹足之仇”,李家上下就一个也别想好过。

    他得感谢娴儿是如今的娴儿,没那么多心计,也没那么大的气性,只要拿捏着她母亲,她就翻不了天。

    想到此处,李善长再一次告诫道,“祺儿,日后切记谨言慎行,善待樊氏,善待公主。”

    李家方可得一线生机。

    李祺万般不情愿,可看着老父慎重的态度,只得点头。

    李善长拍拍儿子的肩头,语重心长,“日后李家就交给你了。”

    李祺心头渐渐升起疑惑,“爹,您怎么了?”

    怎么话里话外,听着像是在交代后事?

    李善长扯起笑,“没事,人老难免话多。”

    李祺眨了眨眼,试图安慰,“您瞧那刘基比您年长,人还老当益壮,随同太子北迁,鞍前马后。”

    他满脸的您还如此年轻,怎可轻易言老的不认同。

    李善长:“......”

    谢谢,你怕不是要气死你爹。

    刘伯温什么的,烦死了!

    ·

    翌日,早朝结束。

    韩国公李善长拖着垂垂老矣的身躯跪伏于乾清宫。

    朱元璋瞧着殿中央的老伙计,脑海里缓缓打出个问号,他在说什么玩意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李善长淡定地自袖兜里掏出本册子,双手举过头顶,“这是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还有李存义、丁斌等人勾结胡惟庸,意图叛乱的证据。”

    朱元璋:“......”

    他老糊涂到六亲不认了么?

    李存义是他弟弟,李佑是他侄子,丁斌是他外甥吧?

    崔公公也楞了半晌才回过神,他颤颤巍巍取了册子呈给皇帝。

    朱元璋翻开册子,越看越迷茫,证据也太确凿了!

    他是真要大义灭亲,送亲弟弟,亲侄子和亲外甥上刑场?

    李善长自顾自又从袖兜里掏出本册

    子,“这是李存义和丁斌中饱私囊,强占的良田和财产。”()

    朱元璋:???

    ?本作者陈与橘提醒您《明初第一太子妃》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李善长仍跪伏于地,“土地多抢夺自凤阳百姓。”

    朱元璋手里的折子“吧嗒”掉地,他猛地自龙椅跳起来,“凤阳?”

    李善长边把册子交给崔公公,边道,“凤阳赋税最轻。”

    因凤阳是朱家龙兴之地,朱元璋为发展老家,一次性免除当地十年赋税。

    李存义等人强占之后,既有收成,又无税收,简直一本万利。

    朱元璋:“!!!”

    他这意思,是在怪朕?

    李善长头也没抬,自顾自道,“至于财产,多抢夺自您强行迁移至凤阳的江南富户。”

    朱元璋蓬勃昂扬的怒气猛然一滞,江南富户什么的,抢得好,抢得妙!

    当初他与张士诚,一个在应天(南京),一个在苏州,兵刃相见之时,所谓的江浙富户少有支持他的。

    李善长掀起眼皮,飞速瞥他一眼,“您共迁移江南十四万富户至凤阳,每年均有成批的人装作乞丐逃回家乡。”

    朱元璋狠狠捶了捶桌子,骂道,“商人果然奸诈!”

    李善长:“......”

    重点是商人奸诈么?

    朱元璋背着手在殿中来回踱步,也不知道他在计算什么东西。

    李善长的脑门重重抢地,心头暗自祈祷,不求坦白从宽,只求冤有头债有主。

    清晨薄雾散尽,烈阳当空。

    朱元璋突然停了步子,“陆仲亨、费聚、李存义、丁斌等人凌迟处死。”

    凌迟,即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而致死。

    李善长也不知道是跪久了两腿抽筋,还是什么,总之他干瘪的身躯抖了三抖......

    朱元璋见之,冷哼了声,道,“李公与朕是三十多年的情谊,既已年老,便回乡吧。”

    李善长猛地抬眸,眼底闪过震惊,他的命竟然保住了?

    朱元璋微微弯腰,竖起根食指,“一个月,一个月之内,属于百姓的良田务必归还百姓。”

    李善长:“???”

    ·

    北平,元朝旧宫。

    常乐边翻信边笑得前俯后仰,千般谋划,谁曾想是这般进展。

    朱元璋忍住了他的屠刀,还要李善长从淮西勋贵手里挖出他们强占的良田与财产?

    常乐忍不住又从头到尾看了遍信,朱元璋什么时候学会了用脑子解决问题?

    淮西那帮子人吃进去的东西,要他们吐出来,那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

    而李善长身为淮西一员,甚至一度是淮西阵营的话事人,如今却要刀锋向内......

    常乐轻啧了声,“两相对比,李善长绝对更愿意献出自个的头颅。”

    这慢刀子磨人,可比一刀毙命来得痛苦多了。

    李家从今往后就是淮西众人的公敌了。

    朱标自后环着太子妃的腰,客观评价,“李公实惨,罪有应得。”

    若无他这当家人的纵容,李存义、丁斌能那么嚣张?

    常乐点头,“李善长会不会在背后骂我们?”

    若非他们通过娴妃娘娘以三族之命吓他,他绝不会主动拿出证据。

    朱标摸着自个的青色胡渣,笃定道,“他不敢。”

    常乐歪了歪脑袋,“也是。”

    以李善长的心计与谨慎,估计在心里也只敢骂娴妃娘娘。

    但骂娴妃,不就是骂他自己么,他肯定越骂越生气。

    常乐越想那画面,嘴角的笑意越大,但随即又想起个问题,“良田可返百姓,那富户的财产......”

    以朱元璋对江浙富户的仇视,绝对绝对不可能还给他们。

    朱标无声轻叹,“国库又有收入了。”

    常乐语塞片刻,“恭喜......”

    朱元璋这仇富仇商的毛病,真是无语。

    他理想的国家,难道是原始社会那样的以物换物?

    朱标亲亲自家太子妃的嘟起的脸颊,“事缓则圆,咱们先解决眼前事。”

    他移回书桌后,提笔疾书,“李公年老......心软,得让铁铉助他一臂之力。”

    闻言,常乐无语半晌,“......您真体贴。”

    朱标趁着蘸墨,给太子妃抛了个媚眼,“过奖。”!

    ()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热门推荐

换一换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