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第一太子妃 第 86 章

  • 背景色
  • 字号
    默认 特大
  • 宽度
    640宽度 800宽度 默认宽度 1028宽度 1440宽度
  • 滚动
    双击开始/暂停滚屏
  • 帮助
  • 背景色 宽度 字号 滚动

第 86 章

小说:明初第一太子妃 作者:陈与橘
第 85 章← 快捷键 回目录 快捷键→第 87 章

    黄昏时分,天边只剩最后一丝光亮。

    朱标自沉睡里悠悠转醒,寝殿又暗又静,但依稀可见床边坐着一个人,是他的妻子。

    他的妻子专心致志守着他醒来,多么令人愉悦的事情。

    朱标轻轻扬起嘴角,“乐儿......”

    他的声音带着初醒的喑哑、低沉,激起静谧的室内迭起层层波浪。

    常乐一愣,立即拨开床帐,“你醒了!”

    她情不自禁红了眼眶,泪水淌过白皙面颊。

    朱标嘴边笑意更深,抬起胳膊擦去妻子腮边的泪痕,“我醒了。”

    常乐重重点头,缓过那阵激动之后,赶紧喊了戴杞进来给他检查伤口。

    万幸,手术成功,他闯过了最难的一关,已无性命之忧,当然仍得仔细养护。

    戴杞嘱咐了遍注意事项,背着药箱退出了寝殿。

    常乐捏着帕子擦了擦眼角的泪,边倒来杯热茶递给他,边思索着如何开口。

    他不过是睡了一觉,醒来,爹没了。

    恐怕谁也接受不了这样突如其来的噩耗。

    朱标轻啜口热茶,“乐儿,怎么了?”

    怎么一副似有难言之隐的样子?

    常乐无声轻叹,“有个事儿,必须得尽快告诉你。”

    无论是朱元璋的丧事,还是新皇登基之事,都得由他来决定。

    朱标微微挑眉,“什么?”

    常乐轻抿唇角,然后看着他的眼睛,艰难开口,“父皇,他驾崩了。”

    朱标一口茶水喷了出来,“什么?”

    常乐赶紧捏起帕子替他擦嘴,“你别激动,小心伤口。”

    朱标伸出手指掏了掏耳朵,“乐儿,我方才没太听清楚......”

    常乐沉默地接过他攥紧的茶碗,无声表示他方才没有听错。

    茶碗离去,他的手心蓦然一空,朱标眼底划过一丝茫然,“怎么可能!”

    爹不是还有六年多的寿命,不是能活到洪武三十一年么?

    常乐也没想到会这样,可朱元璋的的确确没了生机,这会儿怕不是都已经凉透了。

    朱标怔楞半晌,随即手忙脚乱爬起来,直接冲进风雪。

    坤宁宫,马皇后仍然坐在床沿,木然看着丈夫的尸身,听着子孙的哭声。

    朱标穿过风雪,疾奔而来,他绕过殿内众人,直直扑到床边。

    他的父亲,从来都给他独一无一的父爱。

    幼时,为他延请名师,稍长,亲自授他帝王之道。

    他虽然有一十多个弟弟,可因有父亲的偏爱,从无兄弟倪墙的担忧。

    朱标跪在床边,泣不成声。

    马皇后稍稍回神,一把搂住儿子,“标儿,你醒了!”

    她红着眼眶,一寸一寸梭巡过儿子,“标儿,你没事了么?”

    她已没有了丈夫,绝对不可以在失去儿子

    。

    朱标跪伏在母亲膝边,“娘,我没事,您千万要保重。”

    他已失了父亲,绝对不可以在失去母亲。

    马皇后扶起儿子,重重点头,他们母子都要好好的。

    朱标缓过那阵子悲痛,看向殿内跪了满地的人,尤其是在经过燕王的时候,驻足片刻。

    朱棣额际沁出一颗又一颗的汗水,而心底一股又一股的凉意升腾。

    父皇临死之前痛骂于他,又撞伤了脑袋。

    如果,如果大哥对他不满,欲要除他,此番实乃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

    朱标扫过满是仓惶,连手都在发抖的弟弟,转开眸光,道,“父皇年老驾崩,鸣钟。”

    朱元璋驾崩之初,正直朱标手术的关键时刻。

    之后手术结束,可麻沸散未过,他仍陷在昏睡里。

    虽手术顺利,可谁也没法保证他的情况,为防止意外,皇宫戒严,丧钟未鸣。

    如今,他已无性命之忧,总算有了主事之人,众人也都有了主心骨。

    黄昏时分,北平城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忽闻自皇城而来的悠扬钟声,无不震惊。

    皇帝,太子,现都卧病在床,那么此番,到底是谁?

    三、四、五、六......

    所有人都高高提起了心神,若太子薨,鸣钟六声。

    庆寿寺禅房里,姚广孝紧紧捏着佛珠,力道过大,以至于指尖都隐隐发白。

    洪武一十四年未过,太子难道连三十八岁的寿数都没有么!

    他对面的袁拱同样震惊,太子怎么会熬不到明年?

    姚广孝急急取了袈裟,如此关键时刻,他必须得赶去太孙身边。

    可他刚摸到门,第七道钟声远远传来,接着第八道,第九道,余音绕梁,久久未散。

    姚广孝一颗圆溜溜的光头镶了两只圆溜溜的眼珠子,他震惊地看向好友。

    九道丧钟,是皇帝,竟然是皇帝驾崩!

    袁拱面色惨白,摇摇欲坠,怎么可能是皇帝。

    从面相看,皇帝命硬如磐石,其寿数绵长,至少七十,如今不过六十三而已。

    袁拱退了数步,直到脊背撞在桌沿。

    他引以为傲,无人可比的相面之数竟有错漏,竟有错漏!

    寒冬腊月,禅院静谧,鸟雀也无,可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然响起一道浑厚的,畅快的笑声。

    姚广孝仰天高呼,“天助我也,天助我也!”

    皇帝死,太子活,政权定会平稳转移,太孙也有时间成长,完美,实在完美!

    北平城内,与他同感之人不在少数。

    九道丧钟鸣响,晋王朱棡眼泪如同泉水奔涌,但心头的紧绷之感骤松。

    倘若此番身故者是大哥,他们兄弟几人必将立于风口浪尖,万幸......

    冬夜沉沉,马蹄踏过青石板路的声音,穿过北平城大大小小的街,最终汇聚至午门边。

    年已八

    十的刘伯温佝偻着背,由两个儿子一左一右搀扶着蹒跚过已挂起白布的宫道。

    以他为首,众人祭奠过朱元璋后,纷纷请求太子登基,国不可一日无君。

    但有个问题,北平虽为新都,可到底还没有正式迁都,按理,朱标应当返回京师登基。

    常乐略略皱眉,她是不同意返回京师的。

    时值寒冬,山高路远,朱标尚未痊愈,哪里经得起千里跋涉,来回折腾。

    刘伯温稍稍抬眸,扫过未发一言的太子和太子妃,道,“北平乃是新都,新宫也已落成,先皇也在,太子登基,自无不妥。”

    晋王朱棡身为宗室,也赞同道,“诚意伯所言甚是。”

    对此,殿内众人纷纷附和。

    无论是从太子的安全,还是迁都,亦或自身利益,他们都希望能在北平举办登基仪式。

    与之相对应的,京师的文武百官自然是希望朱标返回京师。

    当然,最终决定权在朱标。

    他掌政近一十年,百官也都知晓其仁慈宽厚的表象里头,是与先帝如出一辙的杀伐果断。

    而且也同先帝一样,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太子从来不是他们可轻言影响之人。

    朱标双目微阖片刻,“北平登基,八百里加急传召应天百官北上。”

    殿内众人一喜,“遵旨。”

    朱标扯了扯嘴角,又道,“来年三月,太孙护送先皇遗体返回应天。”

    朱雄英一愣,爹的意思是要他独自护送皇爷爷的遗体返回么?

    未及多想,他拱手道,“儿子领旨。”

    常乐不自觉皱紧眉头,来年,雄英也不过十三岁而已,岂能独自出行?!

    消息传回京师,激起千重浪,当然并非是为太孙年幼出行,而是北平登基。

    太子将在北平登基,那他们这些应天旧臣该何去何从?

    原定的迁都时间还有两年,他们原本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可如今,太突然了,没有一点点预料。

    应天百官,以吏部尚书詹徽、户部尚书赵勉、兵部试尚书茹瑺为首,齐聚于文华殿,共商请太子回转之事。

    太子其人其手段,众人心知肚明,但利益在前,无论如何也得博一搏!

    只是,他们还没理出个头绪。

    蓝玉背着手大摇大摆闯了进来,他饶有兴致地打量殿内排布。

    文华殿是文官议政之所,少有武将进入。

    詹徽皱了皱眉,“梁国公所为何来?”

    蓝玉看他一眼摆摆手,退到旁边。

    常升从舅舅身后走出来,“小子见过各位大人。”

    詹徽、赵勉、茹瑺三人微微侧身,避开了他的礼。

    常升乃先郑国公幼子,现郑国公和太子妃的胞弟,太孙的亲舅舅,他的礼,岂是那么好受的?

    再者受人的礼,手短,嘴也短。

    常升明显是为太子北平登基之事而来,他们必须得先端

    住。

    常升见此,笑了笑,直接道,“太子近来疾病缠身,别说长途跋涉,连批阅奏本的精力也没有。()”

    詹徽、赵勉、茹瑺对视了眼,不明所以。

    常升接着道,太子欲要重新任命丞相,奈何诚意伯年老,北平实无可重用之人。§()§[()”

    文华殿安静一瞬,茹瑺捋着胡子若有所思,丞相之位,自胡惟庸后,先帝宁缺毋滥,空缺已久。

    太子如今是因为病弱,不得不重立么?

    如果真是如此,那新任丞相将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茹瑺心头猛然蹿起一股热血,兴奋地他掐断了数根胡子。

    北平那些人,虽则太子直系,但都太过年轻,没有多少资历,如果他能及时赶过去......

    茹瑺:“太子虚弱,我等作为臣子理当体谅。”

    常升笑意浅浅,“大人所言甚是。”

    京师皇宫,百官匆匆而来,匆匆散去,且无任何不满。

    蓝玉扫眼瞬间清空的文华殿,“这些个文人还挺好忽悠。”

    常升瞅眼更好忽悠的舅舅,没有应声。

    那些个文人全身都是心眼子,这回不过是太子给出的诱惑太大而已。

    左右丞相,总共两个位子,而京师六部有六个尚书,太子轻轻松松挑起他们的斗争。

    蓝玉没太在意诱惑什么的,他叹了口气道,“你我舅甥,何时才能去北平呀。”

    他想念妻子,想念孩子们了。

    常升同样叹息了声,他也想念北平,想念......

    但是,他们暂时还过不去。

    他们得等到明年开春,等待太孙驾临。!

    ()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热门推荐

换一换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