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111章 致命的总是细节

  • 背景色
  • 字号
    默认 特大
  • 宽度
    640宽度 800宽度 默认宽度 1028宽度 1440宽度
  • 滚动
    双击开始/暂停滚屏
  • 帮助
  • 背景色 宽度 字号 滚动

第111章 致命的总是细节

小说:靖明 作者:冬三十娘

    第111章致命的总是细节</br>郭勋几乎是先喊出来吸引注意力的。</br>十几个朝堂顶级大佬的目光同时看向了他,而皇帝目光也终于移到了他身上。</br>郭勋浑身涌动着仿佛置身于战场的恐惧与兴奋感——尽管他没有经历过。</br>但这一刻,他确实有一份冲锋的决心。</br>因此他慨然说道:“三大营必须都是精兵!三大营之兵卒将领,必须都是善战有谋者!选兵点将,五军都督府与边镇参预国策会议之重臣之见才是重中之重!”</br>他说完,迎接着阁臣们与九卿的目光,强行维持着姿态上的强硬。</br>杨一清,你说一句话啊!</br>郭勋知道自己不会说,他只能尽量把自己、把五军都督府的态度说出来,用最简单的方式和语言。</br>而昨晚和徐光祚一起请杨一清吃过饭的郭勋,也期待着杨一清这个即将赴任边关的忠臣帮忙说两句。</br>听皇帝之前的讲解,边镇重臣有一人能列席这国策会议,但他能每次都来参加吗?</br>不能!</br>朱厚熜眯了眯眼睛,缓缓看了看郭勋和兵部尚书王宪。</br>皇帝在期盼他的见解。</br>朱厚熜沉默了片刻之后开口:“看来边镇被埋没的将才不少。三南卿所言有理,只是这京营兵卒的选募范围、诸将选拔方式,以后武学、武举如何兴办、改善,众卿继续议。”</br>随着这个会议的进行,参会的人渐渐感受到了。</br>朱厚熜也看着他。</br>“朝中虽事多,然君臣一心,必不至于有剧变。陛下虽继统不继嗣,然如今法统已明,天下已定,藩王兵患暂无忧。”</br>少年人的眼神,总是那么纯粹。喜或者恶,总是那么浓郁。</br>而京营防的是自己人,既然朝堂大概不会发生巨大变化,那么要防的也就是藩王和地方了。法统已明,准备又足,藩王作乱的情况很难出现。</br>没回避朝堂之中其实纷争不断的事实,但通过“君臣一心”这个词也表达了他的看法:你们其实就是互相之间争来争去,但斗而不破,维持朝堂稳定的念头是一条心的。</br>但是,致命的总是细节。</br>他与杨廷和不同,他在边关,见过兵卒的眼神,见过边镇将领与官员的眼神,也见过北虏的眼神。</br>可现在杨一清看过去,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竟产生了疑惑:这究竟是面具还是纯粹?</br>“既如此,先足兵,渐换将,缓成军足矣。”杨一清继续说道,“边镇精兵猛将,不可因此选调太多。陛下若有忧,当先忧边镇。京营之事,以五年十年计。”</br>郭勋:???</br>他看不懂这国策会议设立之后文臣内部为了这十八张交椅尽心竭力调整姿态的可能。</br>杨一清沉默片刻,只是平平淡淡地说道:“臣以为,京营重事与边镇息息相关,如今既行募兵制,边镇兵卒不宜选募。然募而选之,纵有兵而无将,终究难成。”</br>他也不理解皇帝把司礼监的部分权利转移到文臣手中之后,皇帝会暂时得到多少来自文臣和士族阶层的拥戴。</br>从提出重设三大营开始,夏言帮五府提出的方略、兵部提出的方略、内阁的票拟意见,其实都照顾着皇帝想要防备“藩王作乱”、稳固皇位的需求。</br>郭勋呆了呆:那昨晚你说的什么漂亮话。</br>杨一清这番话让熟悉他的杨廷和、费宏等人很意外:说得很直接。</br>说穿了,无非把过去的司礼监、内阁、六部九卿、五府勋臣拉到一起来商议一下。</br>杨一清的意思:你们这些勋臣,就做个表面上更高权位、但实际上不管练兵实务的各营高层军官吧。但具体练兵的中下层军官,让我这样的边镇重臣来挑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已经走了你们的门路。</br>朱厚熜却开口问:“愿闻其详。”</br>这话有点勇,怎么能说京营能不能如臂指使是第三步呢?</br>“这国策会议先试行三年。三年后朕也年满十八了,如果这国策会议和御书房伴读学士弊大于利,届时再调整。但在那之前,望诸卿以三年为期,忠心用事!”</br>郭勋紧张地看向了皇帝。</br>皇帝的目光是清澈请教的,杨一清看得出来其中的真诚。</br>但杨一清却回答道:“今日列席这国策会议前,臣不敢答复陛下。然今日后,臣有把握说一句:陛下勿忧!”</br>杨一清淡然回答:“边镇良将多矣!若尽数不致埋没,京营何愁无将?”</br>他仿佛只是润了润唇,脑子里过了这个念头就说道:“臣入京前,已收到诸多老友信件。京中情势、诸王领地情势,臣亦知晓一二。陛下欲重设三大营,精兵足额是第一步,将帅用命是第二步,如臂指使是第三步。”</br>郭勋大着胆子强调五军都督府和边镇重臣对这件事的发言权,也无非只是为了在京营中上层有更多话语权罢了。</br>朱厚熜问道:“既然缺少良将,三大营何时能成为善战之军?”</br>那不是纯粹少年人的好奇或期盼。</br>现在,这位十五岁新君的眼神不同。</br>他也掌控着会议过程中分歧不断被消灭的节奏——就是那句话:先放心吵、大胆吵,圣意已经定下来的事,就不要有异议。</br>他更不理解坐上这十八张椅子的人,随后将在新规则下花费多少时间去重构权利中枢的派系。</br>因为杨一清明显偏袒文臣的这几句话,杨廷和等人甚至兴起了劝谏皇帝暂缓重设三大营的念头。</br>他更见过正德皇帝的眼神。</br>自然不能说是他们的问题,杨一清说的是制度问题。</br>话是那种诘问的措辞,至少是显得不认可。</br>裁撤冒滥很简单,水分挤掉,剩下的人纳入募兵的体系内考核留用一部分就行了。</br>只看皇帝谋划出这国策会议和之前诸多作为显露出来的精明,又有几个人会冒着灭族的危险去谋反?</br>马上就是另一个边镇重臣的杨一清是这番话里被怀疑的对象,这是皇帝的不信任,还是激将?</br>杨一清却回答道:“臣已有奏对,边镇良将多矣!若尽数不致埋没,京营何愁无将?然京营诸将之选,当慎之又慎。武定侯言臣亦有建言重任,臣请以勋臣为帅、以边镇荐举之人为将,三载成军、五年能战!另再兴武学武举,则后继有人,京营、边镇俱无忧矣!”</br>但皇帝摇了摇头:“朕之忧,非忧内患,内患何足道哉。然边防亦堪忧,朕手里,不能只靠着边军一张牌。再有北虏兵锋直指京师之患,朕到哪里去找另一个于忠武公?”</br>用的字词更多,有些还很新鲜,但挺准确。</br>杨一清看向了皇帝。</br>他们的世界是斑斓的、艳丽的。只有经历了很多事之后,他们再看向世间时,那眼神就仿佛蒙上了什么。</br>朱厚熜在他们诧异的目光中拍了拍巴掌:“好!非常好!这国策会议如果不能点破一些实际问题,也终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勋臣子弟、边镇将种,盯着这京营重任的人确实很多。先兵后将,而后如臂指使。成军之前,杨一清,你可保朕无忧?”</br>而毫无疑问,皇帝也掌握这国策会议形成的最终决议,包括方案是什么样的,由那个内阁大臣来领办,后续如何汇报进度并检查。</br>朱厚熜静静地看着他。</br>皇帝是这个会议的主导者,他控制着议题——虽然将来有了事涉诸部而不决则决于国策会议的原则。</br>可他不能太过于敏感,因为皇帝在一整天的会议里讨论确定了重设三大营、改革皇庄皇店方案之后说的那句话。</br>这国策会议就是皇帝谋划出来的,他难道没考虑周全吗?</br>现在杨一清这么说,许多人细细想了想之后也不由得缓缓点了点头。</br>皇帝却在开启这个话题之后首次开了口:“边镇是重中之重,重设三大营不能让边防空虚。然而京营问题重重,如果没有合适的将领、可行的练兵方法、可靠的后勤保障,那么京营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能解决?”</br>如果缺了重臣的配合,哪个藩王、哪个权奸能起事?</br>那蒙上的什么,有的是造成更多疑惑的纱帘,有的是看来赏心悦目的面具。</br>杨一清先抿了抿嘴。</br>悬而未决的首席御书房伴读学士!</br>尽量保持满员六人的内阁大臣各领事务!</br>国策会议参会重臣的特权!</br>继皇帝初次视朝后空出的诸多官职后,这才是自上而下会让整个朝堂重臣流动起来的一股大潮。</br>只是先试行三年。</br>郭勋眯了眯眼盯着他:文臣果然还是不能一条心!</br>所以,边镇重臣恐怕只能参加每三年一次定</br>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热门推荐

换一换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