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364章 得加钱

  • 背景色
  • 字号
    默认 特大
  • 宽度
    640宽度 800宽度 默认宽度 1028宽度 1440宽度
  • 滚动
    双击开始/暂停滚屏
  • 帮助
  • 背景色 宽度 字号 滚动

第364章 得加钱

小说:靖明 作者:冬三十娘

    第364章得加钱</br>离京城很远的普通老百姓这个时候才知道一些信息,在京城的百官此刻却因为另一件事情而震乱不安。</br>朱厚熜自己也万万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变故,现在他身处清宁宫中,满宫一片哀戚。</br>“醒了,太后娘娘醒了。”</br>听里面有了声音,朱厚熜站了起来,和孙茗一同到了蒋太后的卧房之中。</br>而他刚刚走进去,又听到蒋太后哭得撕心裂肺。</br>“母后,还是节哀,保重身子要紧……”</br>朱厚熜只能说这么一句,毕竟刚刚病逝的,是他的亲姐姐。</br>听到他的话,蒋太后在震荡悲痛的情绪里大声说着:“要不是你当年非要把承业派到江西去,她怎么会郁郁寡欢?要不是心神有损,又怎么会生完孩子就总不见好?可怜我那外孙儿……”</br>朱厚熜只能闷头苦笑,站稳了挨训。</br>那个时候,他希望皇帝接受的是“传圣人之道”,“除异端之末学”,“复隆古之太平”。</br>当年,他也是杨廷和的门生。后来,曾与杨廷和对立。再后来,却又都成为新法忠臣。</br>他挨了母亲的骂,想着这个世界上与他有血脉至亲关系的那张年轻面容,想着安嫔和那不曾对他咿呀啼哭过一声的儿子,想着这么多年杨廷和、杨一清、梁储、魏彬、徐光祚、顾仕隆等人与他之间的一幕一幕,真切地感觉到自己人生的一个阶段过去了。</br>这件事,落到了现在担任礼部尚书的严嵩头上。</br>年轻的唐顺之已经被他派去陕西三边,国策殿已经正式进入第五年。除了南直隶外,大明的省府州县已经有了一套新系统,皇明资产局底下的企业正按他的要求笨拙地尝试奠定大明工商业更扎实的基础。</br>朱厚熜也并不知道,他这个姐姐原本离世得更早。嘉靖二年出嫁,嘉靖四年就离世了,虚岁也才二十。</br>做什么样的事,死后无愧英杰二字,得以高居英杰殿、俯瞰后来人?</br>大明要立太子了。</br>确实还没到所谓的大争之世,但毕竟西方的船帆已经在飘扬,有个岛上的织机在催促人们圈起地放羊。当工业革命的齿轮开始转动之时,不会怜悯此后随着不同大陆联系加强而进入世界之林的任何一个弱者。</br>是那个年轻的皇帝坚持要让自己活着的时候就获封三公之衔的,他一开始是没安好心,后来是为了布局新法,再后来……是诚意礼敬他。</br>他只用一去、一回。</br>“杨公廷和赠太师、靖宁侯,赐祭赐葬,赐谥文正,神主入庙。杨公力主朕继大统,主持新法试行、推行事,于新朝有莫大之功,其子用修袭封靖宁伯,赐太子少保,加左春坊大学士。杨氏家主廷中升中品郡望郎,入四川乡贤院。”</br>严嵩心头剧震。</br>文武百官每每出入午门,都能看到他们的石碑,想起他们的功绩。</br>现在只能先被亲娘教训了,让她发泄一下情绪也容易排遣哀伤。</br>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到那位自己总看不透的皇帝了,就先与应宁一起候着,大约也不算孤单……</br>嘉靖九年六月初五,杨廷和的死讯、遗表和他的遗著一同传递入京,钟楼的大钟再鸣九响。</br>并不只如此,其余的不满也在被她宣泄。</br>时间到了嘉靖九年,新朝终于要有太子存在了。</br>皇帝的脸上虽然在苦笑,却也只是在苦笑。</br>大明在新法的大势里必定坚决地走下去,而朱厚熜用了十年时间,也要开始积极为自己坐上这大位想做的事筹谋了。</br>严嵩继续倒吸了一口凉气——南直隶设不设淮扬布政使司还没定,南面那一京三省今年继续由北京户部直征粮赋。若是因为户部尚书暂时请假就搞什么手脚,领户部事的张孚敬可不是什么善茬……</br>不仅仅是因为这恩荣,更是因为那左春坊大学士。</br>成都府新都县的杨家,杨廷和也无力地依靠在软枕上,声音羸弱而颤巍巍地念着。</br>但在外人看来,这是杨廷和临死前再赌一把,为杨家再造一个帝师——杨慎不已经是太子宾客了吗?</br>杨慎知道了消息之后,自然是已经星夜启程赶回老家。</br>严嵩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八十多,但他现在也有了不同的一生,谁又说得准?</br>“谁又说得准呢……”坐在御书房里,朱厚熜恍惚了一下,喃喃自语。</br>如今她尚的驸马是余承业,阴差阳错一直到嘉靖七年才受孕,去年也顺利产下一子,结果今年还是没有躲过这一劫。</br>严嵩想起了凌烟阁,但这五门之上,如今的五凤楼那么大,左右雁翅楼上还各有庑殿十三间,足够摆很多了吧?</br>这一辈子,做了帝师,做了首辅,还活着便获赐太傅,也值得了。</br>最好的办法,大概是让皇长子送完了杨一清,再又从云南转道去四川了。</br>蒋太后如今悲痛至极,自然也不管其他,情绪激动下只胡乱地把原因归于朱厚熜当年让她与丈夫新婚不久就分居两地。</br>一切准备,都是为了将来。</br>皇帝天恩浩荡,不拘一格拔擢人才的气势仿佛也催老了那一批重臣。</br>余承业回京后,他姐姐的情绪其实很不错,看得出来挺甜蜜的。但是,能确定那不是她在别人面前才那样吗?</br>从陛下对杨慎的加衔——尽管好像是因为杨廷和离世的恩荫遗泽——已经传递出了皇帝对于杨廷和请立太子的态度:可!</br>朱厚熜在御书房里看着他的遗表和遗著,也不由得眼睛微微湿润。</br>朱厚熜站了起来:“去中圆殿,今日讲地理。”</br>正如他当年刚刚登基时觉得的,一切都是夹杂着理想信念与利益的人情世故。</br>不是人人都能入庙的,那里的香火和皇家血食供奉,是最高的待遇。</br>那样的话,杨廷和就要停灵比较久。杨廷和没有入土为安的话,杨慎也不能就这么回来。</br>“……臣领旨!陛下圣明!有明以来,定国安民,开疆守土,大明英杰无算!九泉之下知陛下天恩浩荡如此,必佑我大明千秋万代!后世子孙,敢不效先贤?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br>但天命无常,谁又说得准?</br>朱厚熜知道自己大约是能活很久的,但他不修仙、不吃丹药了,谁又说得准?</br>他一生的经历,所见识的官场尔虞我诈、政务民生、边患纷争,都被他用实践学与辩证法重新剖析,无非只是要证明一点:新学比此前的官学更好、更近大道。</br>他怔怔地看着床顶的帷帐,恍惚间看到年方十九中了进士时意气风发的自己。</br>“有明以来,英杰辈出。御极十载,功臣无数。改五凤楼为英杰殿,文武英杰各刻石碑,立于两侧雁翅楼下,以便后来者瞻仰其事迹。英杰殿上,塑像成列,以卫皇明,以励后人。”</br>他一时半会回不来,可是如今户部真空着一个户部尚书吗?没人做主,下面该有多乱?</br>应宁入了庙,有了这致仕还家的一年多里写的那些东西,自己也应该能进去吧。</br>英杰殿和太庙,这一生身后名,总要入一个吧?</br>大明已经难以逆转地走上了一条新道路,不管当初情不情愿,杨廷和也成了这条新道路的开路人之一。</br>黄锦听到皇帝又喃喃自语,随后皇帝的眼神渐渐不再恍惚,而是更加坚定。</br>永福长公主虚岁二十五就红颜早逝,礼部刚忙完杨一清的丧礼,又要忙永福长公主的丧礼。</br>朱厚熜很明白自己在做哪些事,他也不会因此而动摇。他对大明的改造,他对未来的安排,注定是要承受这些不理解的。</br>也不知道为什么,离开了朝堂之后,心神松懈下来之后,反倒老得快了些。</br>杨廷和念完了自己这道遗表的末尾,嘴角微微翘起来了一点。</br>严嵩则已经回到礼部,他太忙。放弃入国务殿的机会留在礼部,推行新学和新学制是他不变的工作主线,但源源不断的礼仪工作也要做。</br>此后是新时代了。</br>不孝?三卷《实践集》,请立太子,夺情留用,杨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坚定站在皇帝这边,坚定站在新学这边。</br>杨廷和又想起了梁储这个老家伙,他溜得快,倒是多享了几年清福。</br>但旨意还没完。</br>跟这个有没有关系?他也不确定。</br>严嵩想了想,百忙之中抽空写了一封家信。</br>昔年编撰《大明忠侫鉴》,如今,他要主持评议哪些功臣有资格入这英杰殿。</br>“……伏惟……皇上……以圣人……之……之姿,继……圣人……之道……开……万世……”</br>青史留</br>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热门推荐

换一换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