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406章 进军欧罗巴?

  • 背景色
  • 字号
    默认 特大
  • 宽度
    640宽度 800宽度 默认宽度 1028宽度 1440宽度
  • 滚动
    双击开始/暂停滚屏
  • 帮助
  • 背景色 宽度 字号 滚动

第406章 进军欧罗巴?

小说:靖明 作者:冬三十娘

    第406章进军欧罗巴?</br>六月的京城也已经颇有些炎热,紫禁城里的养心殿院子里,挨着南墙的罩房如今成了文武朝臣听到宣召来此等候觐见的地方。</br>就像是去达官贵人家中拜访时的门房,但这是天子的门房。</br>院门口那里又一阵交谈声之后,又一人走进了这门房。</br>屋内只有两排椅子,椅子和椅子中间会有一个方凳,可以放茶杯,也可以容他们放一些书册、材料。</br>现在新来的人进入房间之后,略一打量,就先过去对其中一人行了一礼:“聂师是来辞陛的?”</br>被行礼的是聂豹,他先站了起来回了一礼:“子升不必多礼,我正是来向陛下辞行,前去河套的。”</br>他做华亭知县时,徐阶还没高中探花郎。</br>而在这一次新的职务变动之前,两人都已经是正四品的总司。</br>刚刚年满三十岁的徐阶先和有过师生之谊的聂豹见了礼,又一一和这里等候着的其他人见礼。</br>其中既有御驾亲征时伴驾一路、去河套查明“平乱”实情之后回来的郑晓,也有《明报》的总编林希元,还有制肥有功被封县爵的金坷垃,再便是送父亲归葬完、又服满了新孝期夺情回京的孙元。</br>都不算是朝廷重臣,所以要在此候着。</br>一般来说,若是参策级别的人要和皇帝见面,一般都会提前把时间安排好。</br>而现在,他们要等着皇帝结束中圆殿那边给皇子、宗室勋戚之后们的授课。</br>“恭贺徐首席……”</br>面对徐阶的见礼,其他人都不敢怠慢。</br>从徐阶这里开始,御书房首席又换了一种路数。</br>以前,都是先入御书房、再外放。而现在,徐阶是做过地方官、有了知县经历又历任南京户部郎中、北京吏部总司的徐阶。</br>大家都把这个看作了皇帝对他的重视和培养——年龄很小,履历扎实,再于御前多聆教诲,等他再外放时就该是三品了。</br>有了御书房首席参预国策的经历,徐阶未来已是国务可期。</br>门房这边闲聊着,后面又陆续有人来。</br>这样的景象,大家已经不陌生了。</br>御驾回京后,没有什么大动作,皇帝开始花时间,多召见一些在京的四品以下官员,有时候仅仅只是闲聊一番、了解一二。</br>这就是中下层京官们这三个月来每每期待的事。</br>对此,杨慎长舒一口气:不用劝,陛下这是沉下心来,发掘和熟悉后面二十年的朝廷重臣了。</br>中圆殿那边,朱厚熜的课接近了尾声。</br>今天这堂课,能来听的都是大孩子。</br>皇子之中,只有太子和越王。宗室勋戚之后,也只有三个好学一些、有天资又勤勉的一些。</br>他们是:睿王朱载堚,肃王的庶幼孙朱弼楝,灵璧侯的孙子汤世隆。</br>“今日所讲,便是华夏千百年来与北虏你来我往的根本原因所在。”朱厚熜看着这五人,对他们讲的东西更深一些,“今日课业,便是再将朕讲的内容理清。农耕与游牧这两种保证百姓生存繁衍的方式,怎么使南北两边变成这样的,理清了这些,你们就更明白物理人理是怎么一回事了。”</br>给他们上课的是功业非凡的皇帝,他已经用越来越多的成就证明了他学问的非凡、有用。</br>朱载堚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远不是夏氏能够触及的高度。</br>他只是仍旧不太明白,皇帝似乎当真在着力培养他。</br>许多内容,涉及到治理百姓的根本了。不仅他在这里听,越王也在听。</br>疑惑存在于虚岁将十四的朱载堚脑中,但他知道这些课还不会停止,终有揭晓谜底的那一天。</br>也许更深奥的内容,现在还不适合对他们讲而已。</br>“太子随朕去御书房。”</br>朱厚熜站了起来,太子仍旧是不一样的。</br>皇帝对他,是更加言传身教的培养。</br>即便不再监国,但是陛下回京后,太子仍能时常得到皇帝单独的教诲。</br>虚岁十一的越王朱载垺倒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那是应该的。而他的母妃,更是一个知道怎么提醒他的沉稳女人。</br>中圆殿到御书房并不远,第一个到御书房的就是徐阶。</br>朱厚熜看着他,从最初对徐阶的一些成见,到这么多年徐阶为官处事的官声成绩,朱厚熜并不能一直保持着成见。</br>也许是他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气,也许是徐阶的志向远大、现在官位还不高,总之他此刻并没有为家族之私利及后人做出什么过分的事。</br>江汝璧将外放,去宣府做知府。</br>久在御书房的他,十分清楚宣府对于整个宣宁边区甚至河套的支撑作用。</br>而王慎中将去接任明报总编辑,御书房要换一批人了。高拱重回御书房,好奇地看着徐阶。</br>朱厚熜也觉得有趣,先让这两人在御书房内交锋一二吧。</br>“子升不必拘礼,这便开始履职吧。眼下朕召见朝臣,起居注等杂事自有肃卿来做。”</br>“臣遵旨。”</br>徐阶很谨慎,很恭顺。</br>而后,是孙元先被喊了过来。</br>“家事都办妥了?”朱厚熜很和蔼,语气中有些遗憾,“北征数月,竟没能见国丈最后一面。”</br>对这个妹婿,孙元只能先跪谢皇恩,表达了感激。</br>“此去陕西,你所负任重。”朱厚熜认真说道,“朕已下旨,黄河以南套虏旧地不允养马。非是朕要派苦差于伱,你这重任,关系到黄淮水患千年大计,关系到大明基业。有你去,朕才好放心陕西上下都能听命。”</br>河套回来了,陕西、山西的沙漠化治理就可以提上日程了。</br>这其中,既要有治沙植树,又有继续推广旱地高产作物、让陕西山西也成为西北粮仓的长期工作。</br>明明收回了许多土地,可以安心耕种了,但偏偏要在一些关键区域种树治沙保持水土,这是一个可能会引发诸多不理解的难事。</br>孙元是皇后的亲哥,他担负着这个专门职责过去,更好解决一些问题。</br>只要他愿意。</br>朱厚熜把话说到这份上,孙元自然是连连保证,又说自己本没有大才干,并不贪图官位升迁,只盼不辱君命。</br>“你让弟弟袭封爵位,朕知道国丈教导过你。”朱厚熜唏嘘道,“都是一家人,朕也说得简单点。把这件事做好了,将来史书上对孙家的记载,就绝不会只落墨于国戚身份。若能控制住黄淮水患,是功德无量之事。”</br>“臣明白,臣自当鞠躬尽瘁。自古有言,黄河清,圣人出。如今圣君在位,臣穷尽此生,也要为这黄河水清稍尽绵薄之力。”</br>徐阶在一旁近距离聆听皇帝的教诲。</br>皇后的亲哥哥,就这么被皇帝派到艰苦的地方,甚至有点终生都要奔波于沙地黄土之间做完这件事的意思,这在前朝是很难想象的。</br>这是他亲耳接触到的第一件大事——在朝野间也许是小事,但皇帝重视的神情不假。</br>而后聂豹也来了,他做过华亭知县,做过广东市舶司提举,做过户部广东清吏司总司,如今要去做的事情又是着眼长久的。</br>“河套既复,青甘边区既设,青甘边市是一件大事。”朱厚熜看着他,“朵甘、乌斯藏、吐鲁番,乃至于瓦剌残部,西边先从边市做起。廷推你去青甘边区专管边区民政,这边市也与军务、礼交大事有关。朕许你与西宁侯、毛督台同样的专奏和机变之权,盼你们三人先把青甘边事理清。”</br>在唐顺之敏锐察觉衮必里克是从青海收缩回来之后,青海的局势如今并不是很乐观。</br>衮必里克派在那边的部族,是从吐鲁番绕回去的。这么大的动静,吐鲁番、西藏那边其实知道得更早。</br>如今,青海一带大明也很难以绝对的实力稳守。只不过河套和宣宁大捷的消息传过去之后,吐鲁番、西藏那边并不敢轻举妄动。</br>对那个方向,大明君臣定下的方略就是大举兴办边市,先让西域诸族接受一种新的交往关系,同时也依靠商路让西北那边打下更好的基础。</br>聂豹之后是林希元,这个做了数年《明报》总编的人物,他去的是河套。</br>从企业之中再转任文官重臣,林希元是第一人。</br>“茂贞,朕的诸多想法,你是再清楚不过的了,应德也十分清楚。”朱厚熜笑着对他说,“河套能不能成为塞上江南,边区汉民和归附蒙民能不能活得和睦,阴山北面的部族能不能慕王化来投,朕相信你和应德能办好。”</br>林希元这一去,也跟聂豹一样是正三品,自然期待异常地再做表态。</br>而郑晓过来的事,也与河套有关。</br>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热门推荐

换一换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