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450章 把坏事做尽

  • 背景色
  • 字号
    默认 特大
  • 宽度
    640宽度 800宽度 默认宽度 1028宽度 1440宽度
  • 滚动
    双击开始/暂停滚屏
  • 帮助
  • 背景色 宽度 字号 滚动

第450章 把坏事做尽

小说:靖明 作者:冬三十娘

    第450章 把坏事做尽</br>朱厚熜是有心理准备的:在他手上,把“坏事做尽”。</br>经过唐顺之的“撩拨”,他发现自己的素质还是太高了。</br>大国策会议正式开始之前,朱厚熜来到了奉先殿。</br>站在朱元璋的画像和神主面前,朱厚熜静静看着他们。</br>朕要的是什么?</br>是华夏的未来。</br>是山河永固,不受外侵。是百姓安居,荣享富裕。</br>“太祖在上,只怕也会笑朕优柔寡断吧?”</br>朱厚熜笑了笑。</br>哪怕在几百年后的现代,面对超级强国,其余小国也只能俯首低眉。你说大家要一起发展,人家觉得不踏实,觉得你只是说辞。</br>阶层一直就存在,尊卑从未消失过,朱厚熜心里那隐秘的理想,几百年后也只是在艰难探索的路上。</br>现在,他只是一个最大的农业资本家,是星球上最强大帝国的君主。</br>“列祖列宗在上,厚熜此去,功过是非,让后人评述了。”</br>朱厚熜行了一礼,转身前往国策殿。</br>事情自然不可能像唐顺之说的那样顺利。</br>在大明都有对自己人的压迫,在外藩又岂会没有?</br>当真要铲除那边最有实力的一群人,他们岂会不隐入山林来游击抵抗?</br>一旦开始了这一步,征战、治安投入,又将是长期的抽血泵。</br>可是唐顺之有一点说得很对。</br>有些事,朱厚熜自己不做,就不能指望他的后代将来还有雄心魄力和能力去做。</br>他对周边讲仁慈、讲道义,将来西方列强大概还是必定会发展起来的。他们自西而来,自东而来,他们对大明周边的这些邻居却不会讲仁慈。</br>时代在变,所谓陆海长城,若无重兵把守、征调得心应手,那也无非虚设而已。</br>只是疆域太广阔,不能当真只是抽大明的血。</br>让他们能自己造血,还要当真成为大明的兄弟盟国,在如今这样的时代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了。</br>国策殿外,众臣林立。</br>大国策会议自然要讲一些礼仪,皇帝升坐,众臣陛见,而后入殿、就座、议事。</br>今日仍旧是张璧主持,等到下个月,他就卸任了。</br>“大国策会议应到九十一员,除总理河道衙门……”</br>张璧向皇帝报告着缺席的一些人。</br>平常的国策会议,人数只有一小半。但大国策会议,诸省总督、左布政使,还有其他一些新设的要害部门,总人数多了不少。</br>此刻国策殿内坐着的,就是大明绝对的权力核心。</br>张璧只是主持流程,真正主导会议进程的,自然是皇帝。</br>“今年大国策会议,不同以往。”朱厚熜高居宝座之上,环视着众臣,“太史公编修史册,华夏自共和元年起,年年有信史,今年已是第两千三百八十一年。大明开国,则已一百七十三年,朕御极已逾二十载,大明气象一新。到此时,朕心里装了几十年的大业,君臣该当议一议了。”</br>人人心里都知道,陛下要说“天下大同”那四个字。</br>“此前,在位最久之帝王,是汉武刘彻,凡五十四载。今外族称我华夏百姓为汉民,盖汉武威震寰宇之功。汉唐以来,我中国疆域代有变迁,国力涨落不断。然遍翻史册,无有千秋万代之王朝,何也?不明何为国,只知谁家江山。”</br>在康乾之前,在位最久的帝王就是汉武帝。他做了五十四年皇帝,但真正完全掌权是在登基六年多窦太后去世后才完全掌权。</br>如此算来,朱厚熜“剩下的时间”不算多了。</br>杨慎很严肃,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要提起汉武帝。以武功留名青史的皇帝,把大汉的国库打得日常窒息,这让杨慎有不妙的感觉。</br>虽然已经在商议着自己对日本动刀子了,但对外藩的综合主旨不是伐交并用吗?</br>朱厚熜继续阐述自己的主旨:“谁家江山,便只有君臣。说到万民,也惯以民力视之。休养生息,是为蓄养民力。若无内忧外患,便以民力供养君臣。若有内忧外患,便以民力平乱御敌。朕以为,正因如此,故而从无稳固王朝,一姓江山屡屡倾覆,神州数度陆沉。可若真要谈到国,那却不同。”</br>御书房的两个伴读学士也得以列席,胡宗宪和沈炼各自记录着。</br>这既是起居注,更是大国策会议的纪要。</br>“国,曰疆土,曰人民,曰政权。生活在一片疆土上的人民,拥戴、信赖政权能保卫他们的和平安定,这才是一个稳定的国。一国人民的民心所向,才是政权稳固的基础。君主得民心,授命掌有权柄,任命百官辅佐,这政权只是国的一角。只重一角,头重脚轻,焉无倾覆之忧?”</br>朱厚熜停顿了一下,随后严肃地说道:“如今,国号大明,国名呢?朕以为,该当申明要旨,让大明子孙后代,君臣百姓,皆知何为国。此国从何而来,因何而立?中国源自上古,该有中华之名,此为姓氏。立国是为守土安民,该有人民二字。朕口含天宪,这天宪授自天道,天理大道尽头也是人理大道尽头,民宪既天宪!朕掌秉政权,唯有以天下大同为目标,方得国祚绵长。”</br>“正如人有姓氏,有名,有字,有号。今日诏告卿等,明年诏告天下,中国姓曰中华,名曰人民,表字以皇宪,号称大明,此后国书,以中华人民皇宪大明国为全称,简称中国。知国民,便知君臣权柄从何而来,知君臣治政为了谁,有什么目标。卿等以为如何?”</br>“……善。”</br>“诺!”</br>“陛下圣明……”</br>一时嘈杂,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心情、以不一样的腔调回应着,表达着自己的态度。</br>有的人觉得别扭,有的人却能想通这背后的深意。</br>历朝历代都有国号,但如今正式给国家起名,还强调姓氏、名、表字,看似儿戏,但却给皇帝、给群臣都套上了一些枷锁,着重强调了历史责任、远大目标、立国为民。</br>朱厚熜点了点头:“卿等皆知,这一次大国策会议,朕想集卿等之智,立国之宪条,君臣万民共遵。朕定下这名字,就是朕之意见。君皇遵宪条,可稳政权、受拥戴、存远志。群臣遵宪条,可保富贵、展宏图、享敬重。万民遵宪条,可明法纪、知行止、得安生。这宪条让君臣万民知中国从何而来,将向何处去。”</br>“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天下大同,古往今来说了多少年?怎么走过去?能走过去,亦或只是让天下万民知道君臣正带着他们往那里走,则民心稳固,政权不失。在宪条里,君臣要议出一些真东西来。将来,不致于因为昏君奸臣坏了这天下为公的大道,坏了那些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稳固国家的长远大政。”</br>听皇帝明明白白地说着昏君奸臣坏事的话,大家才终于切身感受到皇帝是来真的。</br>君臣万民共遵,不是玩笑话。</br>皇帝真是二十年如一日,带着君臣及将来的君臣一起卷……</br>朱厚熜指了指他们:“国策会议设立也有二十载,总理国务大臣已历五届,朕之决心,卿等都知晓。君臣不误民心期盼,掌权秉政互证得失,这宪条规定中国政体,其中万不能颠扑的,便是国策会议群臣共议国策之制。贤臣得其职,此国之幸事,君之幸事。”</br>“朕设了国库,皇室用度也有定额。朕设了总理国务大臣,让诸国务领诸国事。朕虽圣裁要务,然卿等共议之事、公推之人,朕也鲜少一意孤行。朕放权,是因为共议过程有助于凝聚共识、共议结果大多稳妥,共推过程有助于汰除奸佞、共推人选大体合乎众望。但朕放了权,自然是希望这权柄运用得宜、合乎国家利益。”</br>他停顿一下之后缓缓说道:“争权夺利,自然难免,也不是不行。人人都有私心,不必回避。但凡事都有利弊,有得失。争,有活力,有助于汰选出更好的结果。只争,那就又回到老路。故而,朕要创设天下大同党。争权,在党内争,遵党纪;争的过程,渎了国职,有害国事,那便是大是大非拎不清。”</br>国务殿内静悄悄的,一些今年才有资格来参加大国策会议的,感受到了皇帝的直白。</br>但就算对于一些老臣来说,皇帝今天的直白也很厉害。</br>而听了这么多,他们终于明白皇帝的总体框架了。</br>“大同党的宗旨,要高于宪条!大同党内,讲志向,讲德行,讲纪律,讲能力。在党内,把这些东西讲好了,就都是天下为公的大道上同行之人。是去官府任职,还是去企业兴业,又或是在兴文教、兴文化,都是在为国建功。”</br>朱厚熜说着自己很熟悉、但他们却可能会陌生的东西,最后说道:“过去,天子倚士绅之智之力,擢选</br>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热门推荐

换一换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