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匠师</br>右相府有着北方园林少有的水景。</br>小池塘如偃月,环绕着偃月堂,景色如小曲江一般。</br>以往李林甫在此间定计,破家灭门,从无失手。但自从认识了薛白,就像是风水坏了一般。</br>“先前已未能除掉裴宽,此番对付王忠嗣,不得再有失了。”</br>李林甫叹息一声,喃喃道:“否则,圣人要解王忠嗣兵权,就只有一个办法……”</br>他没说,像是害怕把那两个字说出来就会成真。</br>——入相。</br>出将入相,本就是大唐那些战功赫赫的边将最妥当的安置办法之一。</br>“右相不必忧虑。”</br>今日在此对答的是王鉷。</br>“要除裴宽毕竟还得看圣意,王忠嗣本就是顺圣人之意才要对付的,自是万无一失,谁让他是太子义兄。”</br>“不错。”</br>王鉷道:“反倒是裴宽这只老狗是盯住下官了。他在御史台就妄图从我手中夺权,如今到了户部,更是按捺不住。”</br>李林甫听了,眼中浮起讥笑之意。</br>按部就班升上来的显赫世族,手段不高明,他着实不看在眼里。</br>“按捺不住,便是自寻死路。”李林甫道:“本相原当蠢货变聪明了,懂得圣人要怎样的宰相了。如今看来,当时不过是有人提醒了裴宽。这才多久已原形毕露,想查贪腐?圣人点他为户部尚书,让他收河东之税,而非让他多管闲事。”</br>“正是此理,蠢材永远看不明白。”王鉷道:“我故意漏破绽给杨钊,让唾壶引着这群猪往套子里钻,诱他们查我建新宅一事。”</br>宅子是圣人赐的,钱财是圣人恩赏,便是那自雨亭,也是要在宫城与华清宫里再建的。</br>裴宽若是一任户部便向王鉷动手,落在圣人眼里,这是什么态度?</br>……</br>两人商议妥当,王鉷告辞。李林甫则思来想去,再次招过苍壁,问道:“薛白近日在做什么?”</br>有心人都知,薛白已是杨党的核心人物,苍璧知阿郎近来很关心此獠,早有准备,应道:“回阿郎,还是每日结交官员。”</br>“还敢?竖子不知收敛,早晚要死。”</br>~~</br>太平坊。</br>王鉷宅边的使院大门前,手执公文的官吏来来回回,甚至还排着队。</br>当今朝堂,皇城台省门可罗雀,无人办公,只有左相陈希烈在里面睡大觉。官员欲办事或去右相府,或来王宅。</br>王鉷归来时见此情形,不由想到,裴宽安插了不少官员在户部,此时只怕还在冷清的衙署里发呆,没有吏员会告诉他们该做什么。</br>因为,真正的户部在这里……</br>“阿郎,有绿袍官求见,自称新到任的户部员外郎杜有邻。”</br>“杜有邻?”</br>王鉷难得感到了诧异,进了使院,在沉香木制成的胡凳上坐下,道:“召他来见。”</br>杜有邻久在五品大夫之位,官气养得甚好,踱步而来,长须飘动,虽一身绿袍,却走出了红袍高官的气势。</br>“新任员外郎杜有邻,见过王郎中。”</br>“何事?”</br>“佐官到任,自当拜会郎官。若有差遣,还请郎官示下。”</br>王鉷微微眯眼,仔细打量了一遍杜有邻,意识到此前有些低估对方了。</br>“暂无差遣,你且熟悉有司。”</br>“喏。”</br>杜有邻却还不退,竟与王鉷闲聊起来。</br>“郎官这胡凳木料着实好,丰味楼的胡凳都有靠背、扶手,可须下官请工匠给郎官也制一把?”</br>“不必了。”</br>王鉷皱眉。</br>他权势熏天,任御史、御史中丞以来,凡出手必让人破家。朝中不少人都畏惧他甚深,敢在他面前这么聒噪的人真不多。</br>想来,这杜有邻莫不是虚职当太多年,傻掉了,而不知他王鉷威名?</br>“说到那丰味楼,下官家中恰有人在为虢国夫人打理产业,近来正在开分店。奇缺工匠,听闻郎官新宅中有自雨亭,乃拂菻国的巧匠所造?”</br>“不错。”</br>“下官可否也请这些巧匠造些物件?”</br>王鉷再次眯眼看了杜有邻一眼,心中恍然。</br>果然,还是冲着查他来的,裴宽、杨钊、杜有邻这一群蠢材混在一处,也只有这点伎俩了。</br>让他们查,无妨。</br>王鉷不打算让杜有邻知晓那些工匠正在为圣人重造清凉殿以备炎热,耽误不得进度。径直写了份文书,让杜有邻自去将作监要人。</br>“多谢郎官。”</br>杜有邻得了文书,终于告退。</br>王鉷看着他的背影,越看越觉得他空有皮囊,实则毫无城府。</br>……</br>“有礼了,户部员外郎杜有邻,往后皆是同僚,互相照应。”</br>“杜郎官这是见了王公?”</br>“正是,王公吩咐我办些事。没想到,他深得圣人信厚,却还如此亲切。”</br>杜有邻一路出了使院,但凡看到官吏,也不管对方披何色官袍,皆手执那封得来的文书行礼,满面笑容。</br>众人遂以为这位新到任的员外郎深得王公信任,于是攀谈起来一片热情。</br>杜有邻反正也没有其它目的,只管与人为善。</br>薛白已提醒过他了,旁的不管,给同僚留下好印象,两三年内绿袍换红袍。</br>~~</br>大唐的繁盛,离不开工匠。</br>如今朝廷有一个颇完善的工匠管理制度,工部名义上掌天下百工,侧重于屯田、水利等大工程,其下则还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等。</br>如今,仅少府监便有工匠两万人,将作监有工匠一万五千人,待遇颇厚,从民间吸取人才,也有大量的外蕃工匠被吸引而来。</br>安帛伯正是因此来到的大唐。</br>他本名叫钵阿波,乃是茀林国人,因自小便听闻了大唐繁盛,随乡人不远万里跋涉而来。</br>但工匠技艺,他其实师从于洛阳名匠毛顺,学成之后,他想到家乡炎热常以水车汲水浇灌于屋顶,开始为权贵建造避暑亭,渐成名匠。</br>这次与十一名工匠被带出将作监,离开前,安帛伯得了交代。“他们若查王中丞新宅造价,你们可直说,但为圣人造清凉殿之事乃机密,泄露者死。”</br>他心想,王中丞愿意出钱让他建造伟大的工艺,为何有宵小之辈来查?</br>马车载着工匠们向南,出了明德门,抵达长安城郊一个很大的木料坊。</br>见到的却并非他预想中的不良人,主事的是个英俊的年轻人,像真有物件要造,递上一张图纸。</br>“这是……投石车?”</br>“不错,巨石砲。”</br>“你这画的,用哪一端抛石?”</br>“梢杆小头的一端,我画的这是网兜。”</br>“网兜?”</br>安帛伯用他流利的大唐官话重复了一遍,将手中的图纸翻转了一下,摇了摇头。</br>“哎呀,小郎子,伱不如拿你画的符篆,去请道士来给你变一个吧,小老儿还忙着,放我们回将作监可好?”</br>薛白没想到这个卷头发的罗马人这般说话,苦笑了一下,道:“安匠师请看,普通的投石机士卒们用力一拉,石弹飞出,但终究力度有限。而我这个是配重的巨石砲,梢杆大头这端挂的是配重篮……”</br>安帛伯眉头一拧,再仔细看了看那张图纸。</br>他原本以为这东西造不出来,此时一听,大概明白了原理。</br>无非就是在普通投石车的梢杆另一端加上巨重之物,力量远比士卒的拉力要大,再设法卡住梢杆,用时使重物突然下坠,抛出巨石。</br>也就是这小郎子所谓的“配重”了,只要够聪明,多生僻的大唐官话他都能听懂。</br>但恰是有可能造出来了,安帛伯反而愈发大摇其头。</br>“这是军器,你让我造?你莫欺我是外蕃,我对将作监的规矩很熟的。”</br>薛白侧过身,抬手,引出一名面容清癯、气质不俗的中年人来,道:“为匠师引见,这位是库部员外郎王维,专管兵部武库。”</br>王维拿出他的官符给安帛伯看了一眼,淡淡颔首示意,显得疏离高远。</br>他本不想掺和此事,倒显得他求功心切了。但薛白着实是会磨人,说是谈论诗词,却不停劝他,若此物造成,也许能令河陇将士少死一些。</br>“哪怕只少死一人也是功德,先生称‘诗佛’,却只愿在诗中修行不成?”</br>都说了这种话,诗佛也无可奈何,只好擅自作主,从兵部武部搬了一座投石车到此处来,再出面担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