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隐情</br>上善池中山泉溪水淙淙。</br>近处翠竹林海,随风而动,远处的终南山山峦起伏,烟岚横断。</br>“这些年,你受了太多苦。”李琮叹息一声,拍了拍薛白的背,“我听闻,三弟几乎活埋了你?”</br>此前,薛白被诬为交构东宫时向陈玄礼阐明了此事,也放出了风声,因此李琮也听说了。</br>这句话算是进入了正题。</br>“不错,只怕我与东宫结下仇怨了,伯父可否为我化解?”</br>李琮苦笑着摇了摇头,指了指自己的脸,道:“我如此模样,幽居于十王宅,岂能干预得了储君?”</br>薛白沉吟道:“若三庶人案平反呢?”</br>“你想平反三庶人案?”李琮试探地问了一句。</br>“是。”</br>薛白很干脆,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态度。</br>“我与李亨有怨,以为他不当人君,国储当属仁厚长子。”</br>李琮神色一变,因这单刀直入的一句话而惊异。</br>却也激赏。</br>欲谋大事,岂还能惜身?正该如此锐意进取,直截有力。</br>而若三庶人案平反,那么他的子嗣将不再是他成为储君的阻碍,相反,他的四个儿子将成为最大的助力。</br>“难,极难。”李琮踱了几步,缓缓道:“圣人绝不可能平反此案。”</br>薛白问道:“为何?”</br>他不急,等着看李琮对草诏之事所知多少,但李琮却给出了另一个解释。</br>“伱可知王皇后?”</br>“略知一二。”</br>薛白听说过李隆基原配王皇后的一些事。</br>王皇后名叫王菱,乃太原王氏之女,很早便嫁给了临淄王李隆基,在武周朝那段最艰苦的时期与他同甘共苦,在幕后给了颇大的支持。</br>她并未生下儿子,色驰爱衰,李隆基登基后便移情了武惠妃,武惠妃产子得宠之后,炮制了“符餍案”,坐罪将王皇后废为庶人,幽禁冷宫至死。</br>李琮年幼时得过王皇后恩惠,此时提起,语气有些敬重之意。</br>有些话没有明说,言下之意却是,废太子李瑛一度养在王皇后名下,可谓嫡子。</br>这是前提,说过此事,李琮竟是有些不安地四下看了一眼,确定了身处于这四下空旷的山亭之中,方才开口。</br>“张曲江公为相,过于耿介了。”</br>“这是何意?”</br>“圣人登基以来,锐意进取,任用开元四贤相,治理出了大唐煌煌盛世。只是到了张公任相后来那几年,张公有些过于自负、清高了,常常忤逆圣人。”</br>此后,李琮举了几个张九龄固执的例子。</br>开元二十三年,幽州长史张守珪击败契丹,圣人欲任张守珪为相,张九龄执意阻挠;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冒进中伏,损兵折将,张九龄力主杀之,圣人执意不肯;开元二十五年,圣人在洛阳待不住,决意返回长安,张九龄担忧农忙时启程会踩踏庄稼,苦苦阻拦……</br>“这是圣人最后一次去洛阳,此后十余年,圣人再也没有离开过长安。”</br>李琮这些话里有些别的意思,薛白听得懂,点了点头。</br>对于圣人而言,这已不是罢免张九龄一个人的问题。</br>换成姚崇、宋璟、张说,难道就会好吗?开元四贤相都是一样的德性,指手划脚、多管闲事。</br>这一批臣子全都有问题。</br>大唐到了盛世,圣人到了晚年,根本不再需要这种约束。</br>“试想当年之事,圣人欲立武惠妃为皇后,太子身为王皇后之养子,自是反对;张公出于忌惮武周,亦极力反对。”</br>话到这里,李琮没有继续说下去,但薛白已听懂了。</br>这一段话说的是三庶人案的起因……应该说是李琮这个皇长子多年观察下来,对于三庶人案起因的猜想。</br>一个有威胁的皇子,一批阻碍了皇权的文官,互相勾结在了一起。在李隆基看来,该做何感想?</br>“就是那年圣人在洛阳时,还发生了一桩事。”</br>李琮深深看了薛白一眼,招手让他上前。</br>“十三郎颍王李璬,曾向圣人秘奏,太子向他索要盔甲武器两千具。圣人巨怒,曾向张公问策,张公答说‘子弄父兵,罪当笞,况元良国本,岂可动?’”</br>汉武帝时,太子刘据举兵谋反失败,田千秋平息事件,就是这么说的。儿子调皮不懂事,玩了玩父亲的兵马,打一顿便是了。</br>“然后呢?”薛白问道。</br>李琮摇了摇头,道:“我不知道。”</br>“伯父如何得知此事?”</br>“驸马张垍曾私下告诉我的。”</br>薛白隐约意识到这才是三庶人案引发的关键,武惠妃骗李瑛到宫城去拿盗贼之事,显然有太多可疑之处。李隆基那样皇帝,岂会轻易被骗了?</br>“问题是……颍王李璬哪里来的二千具盔甲?”</br>“他定然没有,连我都没有。”李琮笃定道,“但十三郎当时与太子处境类似,都是生母被冷落,他们交往颇深,因此,圣人愿信十三郎的话。”</br>“此事太可疑了。”薛白道:“张垍又是如何得知的?”</br>“张垍与任何人都很亲近。”</br>薛白又问了许多问题,李琮却都不知,他已将所有知道的都告诉他了。</br>“那,伯父可知草诏一事?”</br>“听闻太子当夜制造了一份假诏骗开了宫门。”</br>薛白踱了几步,试探地问道:“那若是证明颍王当年是诬告了太子,如何?”</br>“平反不可能。”李琮眼珠飞快地转动了一下,低声道:“但或能改变圣人心意。”</br>他一瞬间意识到一个问题——没有人能证明颍王是诬告,因为圣人从来没有与人提过此事。那么,谁跑去主动向圣人证明,就表明谁在暗中揣测圣人心意,会死。</br>可见,只要圣人还在,平反三庶人案,很容易死。</br>但李琮没有说出来。</br>薛白不动声色,问道:“此事,驸马张垍、杨洄,咸宜公主,颖王李璬,寿王李琩,李林甫,都知晓的?”</br>“不错。”李琮目光闪动,点了点头,又道:“张垍既然知晓,宁亲公主应该也知晓。”</br>“皇八女宁亲公主?”薛白前几日已听唐昌公主说过她,问道:“她是李亨的胞妹?”</br>李琮从来没想过这一层,愣了愣……</br>~~</br>玉真公主回过头看去,远远的,只见薛白郑重向李琮行了一礼。</br>皇家子女不易,这不过是桩私事、小事,有能帮的地方,她也就出手帮了一把。</br>不多时,薛白从八角亭那边过来。</br>“走吧。”</br>玉真公主也不多问,不管这些凡俗之事。</br>一行人重新走下蜿蜒的山径,却见前方的千年古银杏树下站着一个青袍官员,正是卢铉。</br>与上次一样,这些皇子公主们与人会面,做得再隐秘,还是被人盯上了。</br>~~</br>化女泉道院。</br>李腾空踱步而入,却见李十一娘正在与咸宜公主闲聊。</br>“小仙来了。”</br>咸宜公主李娘当即便招了招手,道:“你出家以后,我还是初次见你。这身道袍真漂亮,我也裁一件好了。”</br>“公主也要修道吗?”</br>李娘闻言不由好笑,道:“我修什么道?也修你们的玉真道吗?”</br>李腾空听出了她的言下之意,微有些不快。</br>“方才我还与十一娘聊,你竟还与那薛平昭有瓜葛?”李娘道:“可知我因他之事,被圣人狠狠骂了一顿。”</br>“他从未承认过是薛平昭,公主是否……认错了?”</br>“我倒是巴不得是我认错了,可你看他的所作所为。”</br>说着,李娘反而更是不快,忧心忡忡道:“如今长安城到处在传他的名字,‘薛郎才气’四字我听了要发疯,此獠是个有手段的,媚惑了杨三姨,早晚要成为祸害。还有你,被鬼迷了心窍,知道吗?十一娘你也不说他。”</br>李十一娘笑道:“我如何没说?我早劝她玩玩也就腻了,谁料她是个实心眼的。”</br>“哎,小仙,帮我个忙吧?”李娘一把握住李腾空的双手,道:“想个办法,帮我弄死他可好?你要怎样的美少年我不能给你?”</br>李腾空发了一会呆,突然抽出双手,转身就走。</br>她走到门边,停下脚步,平息了情绪,道:“贫道已是化外之人,不理会这些俗事,过去的姐妹情谊,你们若念,便听贫道一句劝,若不念,忘了便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br>